A7 10.19.2025 星期日 廣東風情 這裏無市中心的喧囂,只有慢生活 的優雅。清晨,老人在碧道散步打太 極,午後年輕人帶野餐墊曬太陽,傍 晚家長帶娃看日落,遇訓練歸來的運 動員,孩子興奮揮手。「最美的是陽光 和綠植。」兩年前在二沙島安家的陳女 士,每天沿碧道散步,煙雨路、春曉街 等詩意路名與嶺南秀色相映,每一眼 都是風景。 這份宜居質感,是數十年城市建 設的精心雕琢。1985年,站在廣州 大橋西望,二沙島還是一派鄉野風 光——僅有體育訓練中心零星散落于 果林、菜畦與蓮塘之間。隨著廣東美 術館、星海音樂廳等文化地標相繼 規劃,「二沙頭」這個舊名漸漸與新的城 市定位不符。1989年,廣州市地名委員 會正式宣布更名為「二沙島」,取消夏源 大街、沙地大街等舊稱,從數十套方案 中敲定以新舊「羊城八景」為道路命名。 宜居硬體的升級同樣步履不停。 1980年代末,二沙島啟動全面規劃,島 上住宅多為低層洋房,以低容積率、高 綠化率的規劃理念,實現了建築與公 園、碧道的自然相融,如今已成為廣州 宜居範本的代名詞。 作為「珠江觀光休閒帶」的核心段 落,二沙島早已織就一張「便捷+賞心」 的生活網:步行過海心橋,便可直達廣 州塔俯瞰夜景、漫步花城廣場;發展公 園、傳祺公園、體育公園、宏城公園、 藝術公園這五大綠地,與7.3公里環島碧 道相擁成趣,構成「兩環五園」的景觀格 局;2025年廣州地鐵12號線的開通,更 讓這座江心島接入軌道交通網絡,靜謐 與便捷達成完美平衡。 二十餘年的開發開放中,二沙島的 體育基因從「專業競技」延伸至「全民休 閒」。周末的島上,跑步、打球、露營的 人群構成珠江畔最鮮活的風景線,體育 設施向公眾開放的舉措,讓「全民運動」 理念深深扎根。2020年10月,改造後的 二沙島體育公園正式開放,成為廣州首 座智慧體育公園——這片約5.2萬平方米 的場地,通過科學布局運動區域與智慧 設備,讓市民在綠意中享受科技賦能的 健身體驗,如今每日客流絡繹不絕,成 了名副其實的「運動樂園」。 位於島中心的發展公園每到周末便 熱鬧非凡,海印足球場、「廣州最美賽 道」5公里緩跑徑等設施,為大眾提供了 多元運動選擇。 二沙島是珠江河道上的一個江心 洲,因位於珠江擴張段,水流緩散, 加上地處東濠湧出口,流沙於此淤積而 成。其最初分為沙北(海心沙)、沙西(擴 城沙)、沙南(鳳凰沙)三部分,因成島 晚於下游的大沙頭,老廣州人便親切地 稱它為「二沙頭」。隨著村民圍基養魚造 田,三片沙地逐漸連為一體。 二沙島真正走進歷史,源於東端「二 沙尾」的中流砥柱砲台。這座砲台又名中流 沙砲台,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毀。即便戰後倉促修 復,1847年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又遭 英軍猛烈轟擊,再度淪為斷壁殘垣。 直到同治末年,時任兩廣總督張兆 棟在珠江流域與虎門要塞修築了四座關鍵 砲台——大黃滘、中流砥柱、威遠、下橫 檔,其中一座便是在舊址上重建的中流砥 柱砲台。 光緒六年(1880年),張樹聲接任兩廣 總督後,將中流砥柱砲台改為西式半地下 形制,即把大砲安置在地平線以下的砲池 內,既隱蔽又能增強防禦能力。 晚清名臣張之洞在《廣東海圖說》 中曾明確記載:「中流沙台:曰中流砥 柱,在珠江北支江心,岸上兩台,北曰 綏遠,南曰定功。凡三所,計三座,光 緒六年(1880年)從舊台改建,置洋砲一 尊,餘俱舊砲。」 此時的中流砥柱砲台,已不再是孤 立的堡壘,而是形成了一個砲台群—— 除了江心主台,還包括北岸簸箕村(今楊 箕村)的綏遠砲台,以及南岸的定功砲 台。 1898年繪製的《廣東沿海圖》、1920 年的《廣州市》地圖中,均清晰地標注著 這三座砲台的名稱,足見它們在當時仍 存在。而隨著砲台軍事價值的消解,它 們最終湮沒於歷史的塵埃裏。 鴉片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二沙島 的故事卻未沉寂。1920年代,在島嶼的 西端一隅,崛起了一片兼具江南園林雅 致與西洋別墅格調的建築群——它便是 「珠江頤養園留醫院」。 1922年建成的頤養園,其締造者是當 年靠一味「發冷丸」(專治瘧疾的中成藥) 闖出名堂、被譽為廣州「藥王」的梁培基。 1929年,身患肺病的高奇峰至二沙 島頤養園療養,喜歡此地「樓台疊翠,綠 水一灣」,次年便在弟子的資助下建起新 居,因江風常沐,遂名「天風樓」。小樓 以四米長橋連接土堤,與周邊頤養園建 築群相映,成為文人雅士的聚點。 住進天風樓後,高奇峰閉門謝客, 唯邀何漆園、趙少昂等弟子在此雅集課 徒,「天風七子」的名號便由此傳開。他 們融匯中西,將嶺南畫派的理念付諸筆 端,創造出綺麗靈動又雅俗共賞的畫風。 後來,「天風七子」多赴海外,將嶺 南畫派畫風遠播海外,形成廣泛影響。 2002年,天風樓被列為廣州市文物 保護單位,如今靜靜矗立在二沙體育訓 練中心的一隅。從這裏誕生的「敢為人 先」的藝術精神,成為二沙島文藝基因的 重要源頭。 因二沙島曾設水上機場,可經水路 或飛機快速離開廣州,許多政要名人都 曾在此居住。梁培基也常在這裏款待梅 蘭芳、謝冰心、廖夢醒等文化名人。 這座雅致園林的底色,始終是家國 情懷。梁培基本人赤誠愛國,子女們也 紛紛投身抗日救國運動。 從空中俯瞰,二沙島恰似一顆 碧綠的橄欖核,靜靜嵌於碧波之 上。從鴉片戰爭時期扼守江河的砲 台,到民國年間涵養心性的頤養 園,到如今流淌城市韻律的「音樂會 客廳」……以百年時光為筆,寫就了 一段「文武雙全、動靜相宜」的傳奇。 1952年,中國代表團雖獲赫爾辛基 奧運會參賽資格,卻因籌備倉促未能踏 上賽場——彼時還沒有供國家隊系統訓 練的完整場館。1956年墨爾本第16屆奧 運會籌備啟動,因廣州氣候與墨爾本相 近,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國家体委 斥資200萬元(這在當時堪稱「鉅款」),決 定在二沙島打造專屬訓練基地。 場館設計以當時世界體育設施的標 桿——匈牙利布達佩斯體育島為參照。 工程于1955年動工,歷時一年零八個 月,1956年9月正式交付。基地建成之 初不通陸路,也沒有橋,只能以小舟擺 渡。後來為方便出入,搭建了一座步行 橋,如今,那座小橋已隨著二沙島的通 車不復存在。 基地最初定名「廣州國際體育俱樂 部」,交付時更名為「廣州體育俱樂部」。 它的規模與功能,在當時堪稱「國內前所 未有、國際罕見」:可同時滿足田徑、游 泳、足球、乒乓球等20多個專案的全天 候訓練需求。據廣東省體育局原局長董 良田回憶:「這些設施當時在全國範圍 內,是數一數二的。」 儘管中國最終未參加1956年奧運 會,但這座佔地約20萬平方米的基地, 卻成了廣東運動隊的「家」,更誕生了眾 多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基地建成之 初的兩座標誌性場館——露天跳水台與 一號足球場,不僅是訓練場地,更藏著 一代代體育人的熱血時光。 在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一隅,一座混 凝土露天跳水台靜靜矗立,董良田直言 它是「中國體育史上的活文物」。陳肖 霞、李宏平、譚良德等跳水名將,早年 都曾在這座跳水台上「摸爬滾打」。 1985年,二沙島室內跳水館建成, 10歲的余卓成從新會來到廣州,進入廣 東跳水隊集訓。數十年後,新跳水館走 出了一位又一位世界冠軍;當年站在跳 水台下仰望的少年,也完成了華麗蛻 變——從中國首個世錦賽男子3米跳板冠 軍(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世錦賽和世界 盃中集齊所有男子跳板項目6枚金牌的運 動員),到轉型裁判、管理者,帶領廣東 省技巧蹦床專案衝刺獎牌…… 為「奧運夢」建訓練基地 「二沙頭」 更名二沙島 煙火與詩意並存 二沙體育訓練中心 廣東體育明星搖籃 二沙體育訓練中心,道路盡頭的標 語牆格外醒目——「人生能有幾回搏」。 這不僅是從這裏走出的中國首位世界冠 軍、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的名言,更成 了一代代二沙運動員的精神座標。眼下 正值全運會備戰關鍵期,乒乓球訓練中 心內,20多張球台幾無虛席,隊員們反 復打磨著每一個動作細節:發球的弧度 要再精准些,接殺的節奏要再快半拍, 哪怕是握拍的力度,都要反復調整到最 佳狀態。這樣的高強度訓練,他們每天 要堅持6小時,每周還有兩個晚上要加 練,球台旁的汗水,是他們對「拚搏」二 字的最好詮釋。 擊劍場館內,牆上掛著「寶劍一出, 誰與爭鋒」標語,劍刃交鋒的脆響此起彼 伏。運動員們厚厚的擊劍服卻已被汗水 浸透,貼在後背上。場中兩位佩劍隊員 正激烈對戰:左腳猛踏弓身,劍尖「唰」 地探出,精准抵住對方劍刃,攻防轉換 間動作乾脆俐落;對戰稍歇,兩人摘下 護面,額前的頭髮已被汗水打濕,緊緊 貼在額頭——他們正是廣東擊劍隊的名 將許英明與周俊煒,他們用一次次對決 訓練,延續著二沙島的熱血傳承。 近70年來,二沙體育訓練中心歷經 多次更名:1971年6月改名為「廣東二沙 頭體育訓練基地」,1972年改名為廣東省 體工隊,1993年命名為廣東省職工體育 運動技術學院,2000年更名為廣東省體 育運動技術學院,2013年最終定名為「廣 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 這裏的場館風格堪稱「體育建築博物 館」:既有民國時期的洋房別墅、新中國 成立後修建的體育設施,也有改革開放 後新建的標準化場館、21世紀落成的現 代化設施。如今,它可同時為田徑、游 泳、舉重、體操、擊劍、羽毛球等16個 項目提供專業訓練的條件。 近70年來,這裏走出31位奧運冠 軍、超200位世界冠軍:從「中國第一個 世界冠軍」容國團,到「亞洲飛人」蘇炳 添,其中最耀眼的,當數二沙島的「四件 寶」——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創造者、 舉重運動員陳鏡開,中國第一個世界冠 軍、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中國第一個 游泳世界紀錄創造者戚烈雲,中國第一 個跳水世界冠軍陳肖霞。 ■二沙島東西綿延3.3公里、南北最寬處達600米。圖為二沙島鳥瞰效果圖。 ■當年的二沙露天跳水台,如今已成 「地標」。 ■樂隊在二沙島露天演奏。 中流砥柱砲台 曾守省河咽喉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從江中沙洲到都市綠洲 江心碧島文武雙全 二沙明珠動靜相宜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 的記憶。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 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