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24東周刊(洛杉磯版)

芬村位於深圳龍崗區布吉街道,始見 於清朝,是一條佔地 點四平方公里 的偏僻客家村。這條原本的寂寂無聞小村莊,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成為聞名的「世界油畫工 廠」,全因香港畫商黃江的一個大膽決定。 廣州長大後移居香港的黃江,與拍檔在深 圳羅湖黃貝嶺開辦油畫工廠,但廠房持續加 租,工廠無法承受,遂於八九年停業。關廠之 後,拍檔意興闌珊,黃江卻心有不甘,到遠離 市中心的小村找尋新地方,不久鎖定距布吉鎮 三公里的大芬村。 當年的大芬村只有三百名村民,耕田種 地,每年人均收入不到二百元(人民幣,下 同),黃江帶着二十名畫家和海外訂單到來, 辦起生產「行畫」(臨摹世界名畫)工廠,開 始油畫批發生意。黃江多年後透露,當時大芬 村偏僻落後,但租金便宜,緊靠深惠公路運輸 方便,加上民風淳樸,為畫家們提供一個專心 作畫的安靜環境。 黃江將油畫工廠搬到大芬,香港 畫商頻繁到來,名氣越來越響,周 邊縣市的畫家和畫商,聞訊後陸 大 續遷入,令破舊村莊漸漸充斥油畫顏料味道。 物美價廉的油畫未幾得到海外客商青睞,源源 不斷送往世界各地,名揚天下,大芬村的畫廠 規模逐漸擴大,成為世界最大油畫生產和交易 重地 在。 大芬村,臨摹西洋油畫如梵高的《向日 葵》、《吶喊》,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莫 內的《睡蓮》隨處可見,其餘還有國畫、書 法、工藝、雕刻,以及畫框、顏料等配套產 業,全盛時期歐美市場七成油 畫來自中國,中國八成油畫則來自大芬村。 金融危機經營者設法轉型 大芬油畫產業初具規模後,受到政府重 視, 三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投入資金 規劃大芬村,其中深圳最大美術館 「大芬 美術館」更選址村內。當地人稱,不是所有美 術基地都擁有專屬美術館,大芬是例外,該館 也是深圳建築面積最大的美術館,佔地一萬 七千平方米,合共有十個展廳。 惟 八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外銷為主的大 芬村出口受重創,畫廊倒閉,畫家離開,經營 者設法轉型,除增加內銷比例外,又轉向原創 油畫,金融危機過後大芬村油畫業迅速恢復, 而且比之前發展更快,一五年油畫成交量增 加,總金額達四十三億,是金融危機前兩三 倍。 如今大芬村是高樓環抱的城中村,商店外 牆精心裝飾、磚瓦小路乾淨整潔,在村內,一 般住宅樓房的低層都是店舖,主要是畫廊,其 九十年代,港商黃江帶着二十名畫家 和海外訂單到來大芬村,令原本的寂寂 無聞小村不再平凡。 撰文:浩斯 攝影:中新社、資料圖片 設計:袁明毅 國 際 解 碼 中國 大芬有「中國油畫第一村」之 稱,起初藉着畫師大量臨摹名畫 賣到世界各地而聞名。 ○ 國際上享有盛名的「中國油畫第 一村」深圳大芬村,畫廊依舊林立,但 已失去昔日繁華景象。 大芬村曾經聚集四百多名職業畫 家、一千二百家與繪畫相關門店,以及 兩萬多名從業人員,輝煌時期每年銷售 油畫一百萬幅;惟四年前疫情驟至,買 畫訂單消失,好不容易捱到疫情過去, 但經濟復甦緩慢,生意慘絕人寰。 曾在○八金融風暴後,大芬村成 功由名畫的臨摹轉型到原創作品,現在 面對市道低迷,店舖東主沒怨天尤人, 設立作坊給大小朋友體驗,又順應新媒 體時代直播賣畫,與網紅合作成為打卡 點,地區政府更大搞活動以增加人流, 轉型步伐一直沒有停下來。 ▲ 工作坊再變打卡點 ▲ 國慶期間舉辦的 「夜大芬」藝術創 意市集,吸引三十 萬人次到來。 ▲ 油畫滯銷,店舖為了搞活人氣創出 「零基礎油畫體驗」,在門外擺放枱 凳、畫筆、顏料和畫布,顧客付出數 十元更能體驗當畫家的感受。 54 2024.11.17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