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金往英國讀博士,專研農耕泥土科學。 ﹁畢業時,愛爾蘭、澳洲和美國都有 ,但我最終決定回港,畢竟在香港出 生,家人朋友都在這裏。﹂時年一九八一, 詹志勇返回母校港大做助教,﹁當年大學 的研究資源少之又少,我的博士論文是研 究土壤,香港實驗室無儀器,做不了實 驗。﹂但他說,山不轉,就路轉,條條大 路通羅馬,總有路行。 ﹁返到香港最深刻是一出啟德機場只見 灰濛濛一片,客觀環境不可以研究土壤, 就轉移研究樹木和城市生態。﹂畢竟樹木 與土壤息息相關,只是要﹁路轉﹂也不容 易,首筆獲批用以研究行道樹的經費,只 有四千大元。﹁錢好少,但那時勝在年 輕,一腔熱血,孭住背囊帶着壺水和筆記 簿就出去做記錄,當年還沒有數碼相機, 要用菲林影相,沖印費很貴。﹂ 貼錢做研究,將結果在國際期刊發表, 赤子之心沒太多計算,卻引來 當時的議員和政府注意,撥款 讓他做港九市區行道樹普查。 ﹁政府當年批出三十萬元讓我 做普查,對我來說是天文數 字,可以有資源訓練學生廣泛收集數 據。﹂時年一九八六,打響第一炮,自此 每次出現有關樹木、城市綠化等問題,各 大媒體爭相訪問,積極推動城市綠化及爭 取訂立樹木法的他,也是香港最早研究並 發掘石牆樹價值的學者成為城中公認的 樹博士。 ﹁做學術一定要夠八,我的研究總有一 個章節提及如何應用,因為這部分非常重 要。﹂崇尚跨學科研究,自己亦身體力 行,作為學者,詹志勇相信要與社會多聯 繫,才可以走出大學象牙塔,帶來真正的 Of fer ▲ 半生與樹結緣,詹志勇矢志有生之年全力整理 所得數據,繼續發表論文,造福世界。 ▲他和太太去旅行,最開心是可近距離看到不同品種的 樹。 人物傳奇 28 2024 02 04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4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