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刊1047期_02_04_2024(美東版)

二○一八年因已屆退休年齡,不得不離開服務了三十七年的港 大,詹志勇選擇過檔教大專注研究工作,「香港有好好的研究土壤, 在這裏做研究是幸福的。」六十五歲後沒能在母校繼續做研究,他說 雖然可惜,但在港大的歲月,他仍有懷念和感恩。 「港大規定六十歲退休,已延到六十五歲,再申請繼續做,終於 被否決,當然不捨得,幸好教大肯收留,才有機會繼續做研究。」行 年七十,他說無想過退休。「在港大培訓了五十一個博士及研究碩士 生;還有我教的其中一科自然保育,有一萬零十八個學生報讀,破了 港大紀錄。」桃李滿門,逼爆大禮堂,人多到要站着聽書的一幕,詹 志勇直言是最令他難忘和引以自豪的美好回憶。 桃李滿門 ○ ○ 做學術一定要夠八,我的研究總有一個章節提及如何應用, 因為這部分非常重要。 ▲ 學生逼爆大禮堂聽書,是詹志勇最難忘和引以自豪的美好回 憶。 ▲ 詹志勇崇尚跨學科研究,認為能夠應 用的研究,才能為社會帶來改變。 ▲ 在英國完成博士學位,八一年詹志勇 選擇回母校港大做助教,在研究資源匱 乏的年代開新路。 ▲ 人物傳奇 29 2024 02 04 倒塌意外後,政府設立樹木管理辦事處,以 及開始培訓樹木管理人才等。 建樹良多,但有時結果又未必盡人意, 二 一七年政府改組專家小組,新成立的城 市林務諮詢小組,作為代表性人物的詹志 勇,爆冷未被委任。他說不在其位雖可 惜,但仍可繼續暢所欲言說他認為對的 事。﹁今時今日仍不時收到市民電話找我 救樹,一個人做不了所有事,就代他們找 政府部門幫手,或者介紹相熟的樹藝師代 為處理。﹂ ﹁對於城市生態的保育,香港仍然有很 大的進步空間。﹂詹志勇自言性格樂觀, 相信繼續堅持,總會有變好的一日。﹁當 年因為種種客觀條件做不到土壤研究,幾 十年後終於有資金籌建實驗室,研究城市 土壤,所以我永遠相信有心唔怕遲。﹂十 年樹木、百年樹人,無好的土壤,就不會 種出好的樹,站在下的﹁香港世一﹂如 是說。 改變,所以他一直是傳媒之友,又積極參 與公職,包括加入專家小組,為全港樹木 把脈,並針對香港地少人多的特性,提倡 天台綠化垂直綠化,創意十足。 ﹁所謂垂直綠化,不是放一盆盆花上 牆,荃灣一個商場,牆上的盆栽種極都 死,長遠成本其實好高為甚麼不選擇種 植攀籐植物?根和泥土在地下,淋水和施 肥都很方便。﹂詹志勇苦笑,全因種攀籐 植物要等兩年,﹁香港人永遠都好心 急。﹂偏偏城市綠化卻心急不來,幸好天 道酬勤,努力發聲也帶來實在的改變。 詹志勇提倡保護一種獲他命名為冠軍樹 的大型古樹,就令政府及後為冠軍樹編制古 樹名木冊,更啟發新加坡政府為冠軍樹設立 系統來標明和保護獅城的冠軍樹。此外,他 倡議多年的樹木法雖未立法,但他提倡的很 多元素已獲採納,包括 八年發生致命樹木 針對香港地少人多的特性,詹志勇是首個提倡天 台綠化、垂直綠化的學者。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4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