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與投票的關係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儘早參與公民生活,與日後 生活中抑鬱情緒較少相關。帕切科的研究則表明,抑 鬱與成年後投票可能性降低有關。她的研究還發現, 青春期結束時自我評估健康狀況不佳,會降低一個人 在首次投票的機率。 帕切科與同事的研究也顯示,年輕的選民如果來 自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可能會減輕健康不佳對其投 票的影響。其他研究則表明,健康不佳會降低低收入 選民的投票率,但對富裕選民則無此影響。 不同疾病對投票的影響也不一樣。有研究分析了 2008年大選中八個州的數據,發現癌症患者比非癌 症患者更可能投票,而心臟病患者比非心臟病患者投 票可能性更低。專家認為,不同的健康問題有時會形 成社群,其中一些社群可能更支持政治活動。 投票可以促進健康 無論圍繞健康狀況還是更廣泛的議題,這種社群 意識有助於解釋投票如何促進健康。社交孤立是公認 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因素。而投票是 一種參與行為,既能提供連結感,也能賦予人們「主 體感」,認為自己有發言權。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健康狀況不佳的人無 法進入投票站,可能會導致公共政策出現「健康偏 差」,更傾向滿足健康人群的需求。 投票參與度有待提高 目前,選民的投票依舊有待提高。皮尤研究中心 2023年的報告顯示,2020年總統選舉中只有66%的 合格選民參與投票,2022年中期選舉僅有46%。波 特蘭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全美最大的城市中,地 方選舉的參與率更低,市政選舉的中位數為20%。 阿雷納認為,醫護人員應在擴大投票管道方面發 揮重要作用。倡導投票權、提高投票便利性應被視為 其職業責任的一部份。早在2012年,紐約就有兩家 診所在候診區開展了一項為期12週的選民登記活動, 成功登記了114人,佔符合資格者的89%。 促進投票無關意識形態 阿雷納和帕切科提到,一些非黨派行動成效顯 著,例如讓醫生和護士佩戴印有QR碼的徽章,患者 掃碼即可獲取選民登記資訊,或按當地法律規定申請 缺席選票。帕切科表示,很多人不投票,單純是因為 從未有人邀請他們參與投票。聯邦法律允許社區醫療 中心自主支持非黨派選民登記工作。 一些政客認為此類努力具有黨派性,但阿雷納 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示,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佔優勢的地 區,健康不佳與低投票率之間的關聯強度相似。這表 明健康對投票參與的影響超越了政治黨派。一旦某人 健康狀況不佳,無論其意識形態如何,都可能影響投 票。 幫助參與社區生活 阿雷納表示,如果政治意識形態確實影響健康決 策,而健康不佳又影響投票率,那麼就要儘力開展雙 向對話。作為健康專業人員,他認為自己的責任是思 考如何改善投票便利性,同時探討文化和政治意識形 態如何影響個人的健康決策。 錢德拉也強調,有關投票與健康的討論不應帶 有黨派色彩。在她看來,重點應放在通過幫助人們參 與社區生活來改善生活質量。如果我們試圖延長預期 壽命、提升生活滿意度、增強樂觀情緒,那麼總體而 言,對參與投票的推動是無關黨派的。 避免選舉帶來的焦慮 但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選舉帶來的情緒壓力。 選舉活動會讓人焦慮感升高,這並不奇怪。加州大學 政治學教授梅農認為,包括激烈的負面宣傳等競選活 動,都是政治團體所需要的,甚至是其推動的。 研究表明,觸發情緒會影響選舉結果。比如, 當你決定投票給某人時,若接觸到針對該人的負面資 訊,出門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政治團體可能試圖 讓已經做出選擇的人留在家中,這是策略性且有針對 性的操作。 如今,政治的兩極化已經很明顯。當前的政治 熱潮由高度參與的群體推動,而隨著網絡資訊爆炸 和社交媒體算法的推波助瀾,許多人陷入了「過濾泡 泡」,看到的資訊總是不斷強化固有信念。 尋找公允的報道 在這種情況下,要走出選舉期間的焦慮情緒,首 先就要尋找客觀、中立、公允的報道。主動關注多元 觀點,關注獨立媒體的聲音,關注對立面的聲音。 可以嘗試「SIFT法則」:停止(Stop),即先 冷靜下來,不盲目接受資訊;核查來源(Investigate the source),即追溯資訊發布者背景;尋找更權威 的報導(Find better coverage),交叉比對多方信 源;溯源(Trace),核實主張、引語和素材的原始 出處。 主動管理情緒 不要讓情緒壓倒理性,而是回歸事實本身。如果 家中的親友和你的立場不同呢?先深呼吸,避免情緒 化的言辭,才能進行更理性的對話。 專家建議,要主動管理情緒。無論選舉結果如 何,總有相當一部份民眾會感到困擾。一點同理心或 許能成為彌合分歧的良藥。試著理解對方為何持此觀 點,而非直接貼上「瘋狂」的標籤。雖然實際溝通也 許很困難,但這是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的必須。 11 星島周刊1629 07/06/2025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4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