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一個用筆書寫命運轉彎的旅人。成長於香港,卻在台 灣種下夢想的種子,讓文字在風裏生長,長成一座島的模 樣。她不只是作家——她是逆風前行的詩人,是把傷口寫成 光的人。 夏雪 慧的母親病倒了。她偷偷訂了高鐵票,準備帶着 孩子回去看一看。 婆婆卻在電話中冷冷地說:「妳娘家又有甚麼事? 妳不在家,XX誰照顧?」 那一刻,小慧愣住了。她知道自己必須在「女 兒」、「妻子」與「媳婦」之間,選擇一個角色。 矛盾的是,許多婆婆總是盼着自己的女兒常常回家 坐坐,甚至還會邀女婿一起出遊;卻嫌媳婦回娘家太 勤。這樣的雙重標準,讓許多媳婦把話硬生生咽下。她 們不敢反抗,只好在心裡默默盤算,這趟回去,停留多 久才合適,又要隔多久再回,才不會被嫌「過了頭」。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婚姻不是兩個人的選擇,而是 兩個家族的聯盟。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成了無形 的規矩。女人一旦出嫁,就被視為夫家的人。而娘家, 卻在不知不覺中,退居成了她心裡的遠方。 於是,媳婦在制度裡被固定成「外來者」,她奉獻 青春、養育子女、照顧老人,卻很少有人提醒她:她也 還有一個家,等著她回去。 在都市,年輕夫妻多半自立門戶,婆家干涉少了許 多,媳婦回娘家成了理所當然。然而在一些傳統家族, 媳婦若太常往娘家跑,依舊會被認為「心不在婆家」。 五十歲以上的婆婆,習慣了把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給夫 家,於是下意識地希望媳婦也能如此。 或許,她們心也有自己的擔憂:害怕媳婦太依戀娘 家,會讓小家庭顯得不穩定。只是這樣的擔憂,真的該 由媳婦一個人承擔嗎? 為甚麼女兒可以常常回家,媳婦卻要小心翼翼?因 為血緣帶來的,是無條件的接納。而婚姻制度下的媳 婦,往往被放在「外人」的位置上。婆婆總說「我們都 是一家人」,但在潛意識裡,她仍然把媳婦與自己的女 兒區分開來。 女兒回家,是「孝順」;媳婦回家,卻常被悄悄貼 上「不安分」的標籤。這樣的差別待遇,並不只是某個 家庭的選擇,而是文化長久植入的印記。代代相傳下 來,多少女人因此學會了沈默。這樣的觀念,影響的不 只是媳婦。還牽動到整個家庭的照顧網絡。許多娘家父 母漸漸年老,卻因為女兒顧慮婆家的眼色,不敢常常回 去。有人甚至在父母病重時,還得看婆家的臉色,決定 能不能陪伴。 台灣超過七成的主要照顧者仍是女性,其中多半 是媳婦。可當她把時間都獻給公婆時,娘家的父母, 又能依靠誰?回娘家,不只是探望父母。那是一種確 認自己仍然被愛的方式。在婆家,她努力扮演好妻 子、媳婦、母親的角色;而在娘家,她可以卸下所有 身份,只需要做一個女兒。她不必完美,不必堅強。 只要在熟悉的飯桌前坐下,聞見飯菜升起的熱氣,心 中便慢慢安靜下來。那是她從小熟悉的溫柔,一直在 等她回來。 娘家不是逃避,而是補給。回去一趟,彷彿把耗盡 的電力充滿,才能再回來面對生活裡的柴米油鹽。或許 我們該開始討論的是。怎樣的婚姻觀念與長照制度,能 讓女人既是媳婦,也是女兒。因為只有被滋養的心,才 能在婚姻裡,源源不絕地付出愛。 小 ◄台灣超過七成的主要照顧者仍是女 性,其中多半是媳婦。可當她把時間 都獻給公婆時,娘家的父母,又能依 靠誰? 回娘家,為甚麼還有人不喜歡? 98 2025 08 17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4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