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刊1131期_09-21-2025(美西版)

MEDICAL & HEALTH ○ ββ立即掃碼了解 過敏性結膜炎 ▲ ▲ 處理過敏的最 有效方法是避免接 觸致敏源。如果不 能避免接觸致敏 源,患者就可能需 要用藥物紓緩徵 狀。在服用任何抗 過敏藥物之前,患 者都應先向家庭醫 生徵詢意見。 91 2025.09.21 最佳治療,尤其在進行如膝關 節置換等重大手術時更為關 鍵。 研究團隊分析了一九九三 至二 二一年期間在瑪麗醫院 進行的逾四千七百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數 據,發現被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的 患者,術後未能使用盤尼西林而改 用其他二線抗生素,其術後感染風 險是一般患者的三倍。更重要的 是,研究確認盤尼西林過敏標籤是 人工關節感染的獨立風險因素,令 感染風險增加五倍。港大醫學院鼓 勵公眾檢視自己的病歷,特別是那 些未經驗證的盤尼西林過敏 標籤。透過正確測試 後,許多病人可以安全 使用一線治療藥物,從 而更有效預防感染。 六十四名蟹過敏患者的血清樣本進行致敏 原分析。中大團隊成功測試出十一種蟹致 敏原,其中八種致敏原更是首次發現。而 由於皇帝蟹在生物分類中不屬於螃蟹,研 究團隊獨立為其進行特異性過敏原鑑定, 鎖定蘋果酸脫氫酶為其獨有的致敏原。這 是首次識辨出皇帝蟹獨有的致敏原。 皇帝蟹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蟹﹂, 而是由寄居蟹的祖先進化而來,屬於異尾 類動物,因此它的生物蛋白結構亦跟螃蟹 有別。中大團隊解釋,雖然螃蟹的肌肉蛋 白中同時存在蘋果酸脫氫酶,但發現皇帝 蟹的蘋果酸脫氫酶致敏率高達百分之 四十一。 九成盤尼西林過敏標籤錯誤 盤尼西林及相關的 內酰胺抗生素是 治療細菌感染最有效的藥物之一。然而, 被標籤為對以上藥物過敏的患者,往往會 被處方效果較差、風險較高的替代藥物。 在香港,約有 百分之二人口 ︵即超過十四 萬人︶被標籤 為對盤尼西林 或 內酰胺 抗生素過敏。 令人震驚的是,過往研究顯示,多達 九成的過敏標籤是錯誤的,導致許多患者 需接受療效較差甚至有害的治療。港大醫 學院研究團隊發現,過敏標籤錯誤與膝關 節手術後出現嚴重人工關節感染的風險有 關。錯誤的﹁過敏﹂標籤,其實是當病人 同時獲處方盤尼西林及其他多種藥物時, 一旦出現過敏反應,醫生為保險起見,一 般都會將該病人所服藥物全部列為過敏。 也有一些情況是,患者小時候過敏,長大 後過敏症狀自然消失;或是根據在香港以 外地區進行不當的皮膚測試而作出的判 斷。這些過時的標籤往往阻礙了患者獲得 敏有很多種類,包括有異位性過 敏︵鼻敏感、濕疹、過敏性結膜 炎︶、食物敏感︵通常由雞蛋、奶製品、 海鮮和果仁類食物引起︶、昆蟲刺螫過 敏、藥物敏感︵通常由青霉素類抗生素和 疫苗引起︶和環境因素引起的過敏︵花粉 和塵蟎過敏︶。 一般而言,過敏徵狀包括流鼻水、打 噴嚏、眼睛痕癢、流眼水、皮膚痕癢、出 疹、以及嘴唇、面部或舌頭腫脹等,而更 嚴重的反應可包括喉嚨和氣管腫脹、喘鳴 和失去意識。處理過敏常用的抗過敏藥物 包括抗組織胺、皮質類固醇、通鼻塞藥和 孟魯司特。這些藥物有很多劑型,包括片 劑、膠囊劑、吸入劑、外用乳膏或油膏和 注射劑。 成人常見食蟹過敏 在食物過敏當中,貝類過敏是香港青 少年和成人出現過敏性休克的主要成因。 蟹是繼蝦之後第二普遍的致敏原,過敏反 應包括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喘鳴,嚴重 可導致過敏性休克。 中大醫學院團隊的最新研究,從市面 上六種最常食用的蟹包括花蟹、藍花蟹、 青蟹、松葉蟹、大閘蟹及皇帝蟹的蟹鉗中 抽取蟹肉,並萃取其肌肉蛋白以配合 過 過敏反應每人不 同,嚴重的可能會氣 管腫脹影響呼吸。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