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08_2022星島日報

掃描 廣州南沙開發區人才發展局近日 舉辦「趣享南沙,共聚中秋」南沙外 籍人才中文班中秋主題活動,來自俄 羅斯、波蘭、韓國、新加坡、巴基斯 坦、印度、敘利亞和烏克蘭8個國家 共20多名外籍人才齊聚南沙,共賀中 秋佳節。由漢語老師講解中秋節的來 歷及習俗,並現場表演,把古代神話 傳說「嫦娥奔月」演繹得生動有趣。 隨後,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外 籍人才製燈籠,做月餅,親自感受 獨特的嶺南中秋傳統文化和濃濃的中 秋團圓氣氛。精心的安排,精彩的節 目,讓外籍人才充分感受到南沙禮敬 人才、服務人才的誠摯和熱情。 自俄羅斯的Aleksei和來自敘利亞 的Sam表示,這是一次特別的文化體 驗活動,通過參加活動,對中國的傳 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結識 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未來想 繼續留在中國、留在南沙,希望未來 能夠感受更多的中國文化魅力! 廣州直飛武漢的航班9月6日僅剩 最後一班南航CZ6589還未執行,計 劃起飛時間為18:30分,18:10分所有 旅客登機完畢時,乘務長得知醫生還 在機場高速上,預計趕到機場還需40 多分鐘。極目新聞報道,若錯過本次 航班,活體心臟很可能無法順利移植 (活體心臟從開始冷灌注保存到移植 後開始供血的時間僅為6-8小時)。 乘務組向旅客一一說明情況,告 知航班將推遲起飛,所有旅客都給予 理解和支持,沒有一個人抱怨。醫生 於18:57分攜帶著裝有捐獻者心臟的 無菌箱順利登上CZ6589航班。 南航及時溝通民航局監控中心, 協調航班起飛不受限制。19:12分, CZ6589從廣州順利起飛。機組在保 證安全的前提下申請大速度直飛, 20:20分飛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空 中僅飛行1小時8分鐘,比航班計劃的 到達時間還提前5分鐘。 南航湖北分公司提前協調好保 障距離最近的335停機位,並制定接 機方案,專人、車輛均提前到位。 20 : 26分,飛機滑行到位開啟客艙 門,乘務組提前通知機上旅客等待, 幫助醫生攜帶心臟優先下機,早已等 候的南航地服人員帶領醫生迅速乘坐 專項保障車趕往航站樓到達廳。 20:30分,活體器官僅用時4分鐘 便移交至等待的協和醫生手中。7日 上午,醫生傳來好消息,心臟移植手 術非常成功,並對南航所有協助保障 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八國人才聚穗 趣享中秋佳節 航班等救命心臟 延後42分鐘起飛 ■裝有捐獻者心臟的無菌箱。 ■來自8個國家共20多名外籍人才 齊聚南沙,共賀中秋佳節。 四門古砲重見天日 砲身均被英軍損壞 道光年間製造 鴉片戰爭護國 每門3600公斤 在蛇頭灣砲台修繕工程施工現場 的一條古道上,4門古砲堆積在 一塊。《廣州日報》報道,3門古砲身 上有清晰的銘文,銘文上寫有「道光 二十年、道光二十四年、佛山陳李霍 造」等字樣。 這4門古砲被發現的位置恰好位 於蛇頭灣砲台古遺址最靠近海邊的山 頂邊。站在古砲被發現的位置向珠江 口望去,航行的船舶及小虎門均盡收 眼底。 「這座面積約46.5平方米的營房是 目前蛇頭灣砲台古遺址保存最完好的 一處營房。」鴉片戰爭博物館(簡稱鴉 博館)保館部主任萬娟說,這個位置 前方非常開闊,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一個非常重要的火力點。為防止被英 軍發現,營房建設在隱秘的地下。 據蛇頭灣砲台修繕工程施工隊負 責人陳詩祥介紹,6日上午,他與施 工工人正在開挖一條上山古道路;其 間,施工路段有一棵樹恰好位於施工 位置。當他們用挖機把這棵樹挖開 後,一門古砲呈現在眼前。他們立即 通知鴉博館,在鴉博館的文物專家的 指導下,清理出了這門古砲。 清理過程中,第二門、第三門、 第四門古砲也相繼被發現。鴉博館保 館部工作人員吳海濤用刷子將大砲銘 文周邊的泥土清除,再找來宣紙,將 銘文拓印下來。 4門古砲將穿「防護衣」 據鴉博館副館長孫廣平介紹,古 砲身上的銘文顯示,四門古砲均由佛 山製造,其中兩門古砲的製造時間是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門是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另一門銘文還 有待於進一步核實。「根據砲身上的 銘文顯示,參考鴉博館館藏古砲及 相關史料,這4門大砲的重量每門有 7200斤。」孫廣平說。 孫廣平介紹,蛇頭灣砲台建於道 光二十三年(1843年),而根據古砲上 的銘文可以初步判斷,前天出土的4 門古砲是在蛇頭灣砲台建成後,投入 使用的第一批大砲。 這4門大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被英軍損壞。「大砲的砲耳均被損壞, 沒了砲耳,砲架不起來,就成了廢 砲;砲口和火砲的火門均被堵上,沒 有火門,砲也點不著火;4門砲堆積 在一起,肯定是人為的。」孫廣平說。 此外,孫廣平表示,蛇頭灣砲台 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在第二次鴉 片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不幸的 是,砲台失守後,包括大砲在內的 很多軍事設施均被英軍損毀。光緒九 年(1883年),蛇頭灣砲台得以修復。 現存的蛇頭灣砲台由兩個露天砲位組 成,一左一右。整座砲台有圍墻環 護,內有暗道、暗室、營房,還有開 闊的操兵場。 孫廣平說,為更好保護這些剛出 土的4門古砲,該館將邀請文博專家 黃利平到現場進行進一步考證,並制 定相關的保護方案。接下來,該館將 會通過「除銹—脫鹽—緩蝕—封護」 這四道工序,給這4門古砲穿上「防護 衣」。接下來,鴉片戰爭博物館將邀 請專家前來,對這些古砲做進一步考 究,並制定相關的保護方案,更好地 保護這些古砲。 佛山市非遺保護專家梁國澄表 示,佛山鐵砲的製造離不開佛山興旺 的鑄造行業。「北宋時期毛鐵的開發 量就轉移到粵北山區,粵北山區的毛 鐵開發量佔北宋一個很大的比例。」 梁國澄說,因佛山水網遍布,水運交 通發達,朝廷下令毛鐵運輸到佛山深 加工後,再通過佛山水路運往中國, 所以佛山從北宋開始就形成了冶鑄產 業。到明代時,朝廷將冶煉的監製權 交給佛山,中國各地的冶煉人才紛紛 聚集到佛山,佛山的鑄造工藝更加突 飛猛進。佛山冶鐵業以其光輝的歷史 和精良的製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南方 的冶鐵中心地位,成為當時中國少有 的幾大冶鐵中心之一。 不少佛山鑄造的鐵砲砲身都有 「砲匠李陳霍造」的銘文,對此,羅 一星說:「清代中國所有鐵砲都會 鑄有鑄砲匠的名字,唯獨佛山鑄造 的鐵砲是個例外,『砲匠李陳霍造』 是一個集體品牌。」 羅一星稱,鐵砲鑄有鑄砲匠名 字是為了追溯責任,如果該鑄砲匠 生產的鐵砲出現了炸膛等情況,那 麼官府就會根據名字追查責任。而 佛山使用這一個集體名字意味佛山 是以全體爐戶的名義來承接清朝兵 部下的鑄砲任務,且以全體爐戶來 承擔相關責任。 「這個責任更大,承擔的賠付 也更多。」羅一星說,因為當時佛山 爐戶承接兵部預訂的鑄砲任務都是 數量多、砲體重的大任務。佛山爐 戶集體為當時中國的海疆安全做出 了重大貢獻。 「清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 年,佛山總共鑄造了2400門鐵砲。」 廣州市東方實錄研究院院長、佛山 史研究知名專家羅一星介紹,其中 包括了3000公斤大砲和4000公斤大 砲,這批鐵砲專門用於虎門砲台、 廣州城防以及新會崖門砲台等地。 「廣東沿海所有砲台布防大砲 都是佛山鑄造,當時廣州越秀山上 四方砲台的萬斤鐵砲也是佛山鑄造 的。」羅一星說,不僅如此,道光年 間佛山鑄造的鐵砲還供應至廣西、 湖南、江西等地,因而在各地都能 見到佛山鑄造的大砲也就不奇怪 了。羅一星特別強調,清代,佛山 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軍火鑄造基地, 其鑄造的「廣砲」是當時清軍的主力 砲群。 羅一星表示,早在明朝崇禎年 間,佛山的鑄砲匠就參與了澳門的 鐵砲生產,佛山鑄砲匠在這個生產 過程中成功實現了用鐵材代替銅材 的嘗試。「那時佛山就學會了仿造 紅夷大砲,並將其作為自己的范 式,創造了『廣砲』。」羅一星說。 「廣砲」是一個典型的軍火器名 稱,是清代在南方地區用於城防、 海防的重要鐵砲。在兩次鴉片戰爭 期間,佛山鑄造的「廣砲」是清軍海 防的主力砲群,在戰爭中也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 佛山「廣砲」署集體名 「廣砲」係清軍主力砲群 鴉片戰爭博 物館在蛇頭灣砲 台修繕工程道路施工中,9月 6日發現了4門道光年間由佛 山建造的大砲,每門3600公 斤。根據砲上的銘文及相關 史料記載,這些古砲是蛇頭 灣砲台建成後投用的第一批 大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發揮重要作用。不幸的是, 這些古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 砲台失守後被英軍損壞。 本報訊 人們很難想像,廣州市黃埔區澳門青創部 落樓下,站在一間幾十平方的雲吞麵檔口,留 著一臉花白絡腮鬍、外形狂野的人就是在澳門 美食界享有「美食教主」之稱的葉聖欣。他將自 己的品牌店開進了廣州黃埔,讓本地居民能夠 就近品嚐到純粹的澳門美食。 《香港商報》報道,選用寬3.5厘米、厚4.5 厘米的三層肉開條;用叉針插肉兩面,給肉按 摩;根據肉的狀態決定醃製時間;堅持自己炒 醬⋯⋯葉聖欣對自己手中的黑叉燒有著極致的 追求,許多技巧與工序都有考據和傳承。經過 層層嚴選,他做出的黑叉燒肥瘦適中,香甜可 口而又有溫度。 之所以如此執著,源自於入行四十多年 來,葉聖欣走遍世界,品嚐過無數網紅美食後 得出的感悟——累積珍稀食材、奇怪味道、高 檔裝修的所謂美食店,吃不到美食的靈魂—— 那應該是人間煙火的鍋氣、百年菜譜的傳承和 廚師千錘百鍊的功底。而他希望將這種美食文 化傳承下來——「美食是讓人吃的,高高在上, 不沾煙火,怎麼能叫美食?」這也是他在以私房 菜成名後,又放下身段做物美價廉街邊檔的初 心。 在廚房裏忙碌,渾身煙火氣的葉聖欣和那 個榮譽冊上金牌大廚的形象完全不同。「我就是 一個給顧客做美食的普通廚師。」在澳門,他創 辦了教主禦品堂這一品牌,將傳統小吃點心拆 分成雲吞檔、叉燒檔、葡茶檔等接地氣,讓人 一望過去就倍感親切的小店。既保持了健康、 營養、美味的初衷,又讓更多的人吃得起高品 質的美食。 「接地氣」的美食理念與黃埔區、廣州開發 區擦亮「到黃埔去」營商環境品牌,「打造有溫度 的全鏈條人才服務產業體系」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澳門青創部落的邀請下,葉聖欣感受到黃埔 區引進特色餐飲項目的誠意,決定與廣州開發 區人才教育工作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人才教育 集團」)攜手打造具有黃埔特色的國際美食。不 久的將來,澳門青創部落前將建成一條澳門美 食街,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品嚐到實惠又健康的 美味。 「滾水下鍋,燙25秒出鍋,再浸入冷水將面 抖開裝碗,最後澆入湯汁。到客人入口,一共 半分鐘左右,口感、味道都處在最佳的時候。 這是一百多年來雲吞麵師傅們對食物投入的誠 意,凝練的心血。」小小的店裏,一碗雲吞麵被 葉聖欣做的香氣四溢。 文化同根同源,飲食也同根同源,一切情 緒和語言都融入碗裏,匯聚舌尖,勾連起穗澳 兩地,架起澳門西灣湖與廣州老西關之間的話 題橋樑。 「澳門好多美食都和廣府小吃很像,做法也 有淵源。」葉聖欣說,「澳門有叉燒,廣州也有 叉燒;澳門人吃雲吞麵,而廣州更是雲吞麵的 起源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傳至香港、澳門等 地。這份舌尖上的記憶就是把我們團結在一起 的紐帶,大灣區無論是廣州還是澳門、香港, 都是在一個鍋里吃飯的一家人。」 從1983獨自離開澳門周遊世界各國學習廚 藝,葉聖欣如今已是法國美食協會藍帶十字勳 章、法國廚皇會金牌獲得者。做得一手好西餐 的他卻最珍視另一個榮譽——中國中餐名廚協 會中國飯店業金牌大廚,各個場合他都不忘推 廣中式美食。 在澳門,葉聖欣創辦「新東海」,將一家茶 餐廳打造成澳門名店,並憑藉創意私房菜作品 吸引了世界各地報紙、雜誌及電視台採訪。他 藉機在澳門開張當地第一家雲南過橋米線,宣 傳傳統中國菜。有一句話常掛在他嘴邊,「每個 廚師都要對自己做的食物負責,都代表的是中 國美食。」在他看來,澳門是中國和葡語系國家 交流的跳板。遊客到了澳門,如果吃的不好, 不會說是某一家店不好吃,而會說澳門的食物 不好吃,甚至說中國食物不好吃。 「這次來黃埔不僅是希望將澳門的美食推廣 來黃埔,也希望與黃埔一起,打造本地美食美 譽度。」葉聖欣說,黃埔是一個對外交流頻繁, 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區。通過和人才教育集團共 同推廣高品質特色餐飲,服務這裏的全球高端 人才,不僅是豐富黃埔區餐飲業態,建設粵港 澳大灣區世界美食之都的創舉,也達到了他向 世界推廣中國美食的目的。 在幾十平方米大小的空間裏,人影流動。 折射出的,是澳門青年融入內地發展所獲得的 巨大機遇,更映照出為連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搭建橋樑的「黃埔作為」。 澳門「美食教主」:融入大灣區從舌尖開始 ■澳門「美食教主」葉聖欣。 網上圖片 ■4門古砲的砲耳均被損毀,一些砲口也被堵上了。 網上圖片 ■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古砲。 網上圖片 ■砲身銘文顯示建造於道光年間。 ■蛇頭灣砲台舊址。 網上圖片 ■佛山祖廟內的佛山造鐵砲。 廣東新聞 B10 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廣告。爆料。查詢 212-699-3800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