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_04_2022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香港時事雜誌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廣告。爆料。查詢 212-699-3800 B10 ■當局使用微鑽阻力儀探測樹幹腐爛情況。 現時政府以「綜合管理方式」管理樹木,政府土地及設 施內的樹木,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建築署、路政署、 渠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和康文署等九個部門負責, 現時共管理約一百七十萬棵樹,當中約一百萬棵位於高人流及 車流地點。另外,當局每年接獲逾二百宗不涉颱風因素的樹木 倒塌報告,顯示塌樹情況普遍。 本身是資深樹藝師的長春社總監蘇國賢指,是次鳳凰木倒 塌意外敲響安全警號。他提到,鳳凰木是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 常種植的路邊觀賞樹,木質堅硬,但抵抗腐爛能力較弱。上周 記者與他到巴富街及石鼓街一帶巡視,發現短短三百米的路程 內,種植了十八棵鳳凰木,每棵都高達十米,當中包括○九年 時倒塌、其後原址種回的一棵鳳凰木,與是次涉事地點僅相隔 約十米。 表面沒問題 不再作評估 當日所見,該批鳳凰木外表並無明顯健康和結構問題,枝 葉茂盛。但蘇指,近日倒塌的鳳凰木表面也沒有問題,事後才 見到其內部嚴重腐爛。他透露,據被壓毀保母車的女司機所 指,事發前無聽到樹根斷裂的聲響。 蘇稱,事故反映現行檢測樹木機制有漏洞,檢測人員先 以目測,進行大包圍式的「樹群檢查」,當發現個別樹木有明 顯健康及結構問題,便轉介做「個別樹木風險評估」,按樹 的主幹、樹冠和根部情況以及生長地區等因素,進行較深入 的風險評估。若沒發現有外觀上的問題,便不會再作個別評 估,因而「走漏眼」。他續發現,現時巴富街一帶多棵鳳凰木 的根部都出現不同傷口,而樹穴空間不足,會令鳳凰木的根 向地底生長,該些幼根雖可提供水分,令枝葉維持茂盛,唯 不足以支撐粗大樹幹,若樹根傷口感染真菌,更會引致根部 腐爛萎縮,直至無法再支撐樹身便會倒塌。 樹高人多車多 應列高風險 其實香港樹木繁多,蘇建議當局從樹的種類、大小、所處 區域是否高人流車流地區,以及是否種在路旁等四大因素,加 強風險評估工作,及早找出危樹。他指,內部腐爛問題非目測 可發現,而且樹木健康易受不同內在及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即 使樹的表面正常,但若有一定高度,又處於人多車多的學校 區,便應列入高風險類別,建議當局增撥資源,加強風險評估 巡查。他續稱,與鳳凰木同期種植的石栗及大葉合歡,也屬木 質堅硬但抗腐能力差的樹木,主要分布公園及行人路,現時鳳 凰木、石栗及大葉合歡共有約二萬八千棵,當中鳳凰木約一萬 二千棵,他希望政府按上述四個風險因素檢視全港樹木。 建塌樹數據庫及智能監察 當找到高危樹木,便要盡快評估其健康情況,蘇國賢 指,若能及早發現病樹加以醫治,相信可以救回大樹及避免 事故發生。現時當局採用微鑽阻力儀及聲納探測儀檢測樹 木,前者利用鑽嘴刺入樹木,檢查內部有否腐爛,但因會令 樹木留下傷口,使用上要小心,後者屬非侵入性,通過聲波 回傳速度了解有否腐爛。 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亦指,現時樹木風險評估機制, 只界定樹木胸徑離地一點三米或七十五厘米以上老病樹及患褐 根病的樹有較高風險,他建議當局加入細小樹穴,及受木腐真 菌感染的因素作評估。不過,要找出有潛在風險的樹木並不容 易,洪指在大數據時代,當局應盡早成立塌樹意外數據庫,整 合各部門各自掌握的樹木資料,分析塌樹原因、事故發生的地 區和時間等,特別是不涉颱風的塌樹原因,希望歸納出哪種樹 種較常倒塌,或哪一區有較多塌樹事故等,找出高危樹作重點 巡查。 洪稱,地球之友與理工大學在一八年展開「智慧城市樹木 管理計劃」,在全港近八千棵種植於行人路、斜坡及公園等高 人流及車流地方的樹木,安裝智能傳感器,持續監測樹木的傾 斜角度,評估其根部穩定性,同時通過智能遙感技術監測環境 變化,收集樹木的高度及胸徑等資料,並進行分析,當數據超 過臨界值,系統會發出警報。他指,相關計劃的測試效果良 好,希望當局擴展至全港使用。 倡立法監管私人土地樹木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城市樹木有助降溫,蘇國賢指,曾在 中午測試,發現樹蔭遮擋的石屎路面與烈日暴曬的路面,溫度 相差達攝氏二十度,反映樹木降溫作用。洪關注,現時政府土 地樹木的管理繁重,相反,私人土地樹木管理全靠地主或業主 自律,恐潛在更多問題,認為當局應訂立《樹木法》,賦與相關 部門就私人土地樹木上的管理及執法權力。 紓醫療系統壓力對接國策 成立中醫藥管理局籌劃中醫藥發展 林振昇 立法會議員、勞聯主席 上月中何文田巴富街發生鳳凰 木倒塌意外,粗大樹幹毀四車幸未 造成嚴重傷亡,有資深樹藝師指, 事故揭示現時樹木檢測程序的漏 洞,因為倒塌的鳳凰木表面健康, 但內部已腐爛,反映一般樹群檢查 容易「走漏眼」,而現場學校林 立,也是人流、車流繁多的高風險 地區,建議當局因應樹種、樹木體 形大小及所在位置等因素,加強風 險評估工作,及早找出危樹。另有 環保團體建議,在大數據時代,當局 應建立塌樹意外數據庫,並成立智能 監察系統,全天候監測高危樹木。 記者 關英傑 樹木檢測存漏洞 加強風險評估防倒塌 目測樹群「走漏眼」表面健康內部腐爛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衛生組織今年發布 了《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 會報告》,明確肯定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為有效 和安全 。自醫管局二○年四月為新冠肺炎康復 者提供不多於十次免費中醫門診,以讓康復者調 理身體,醫管局中醫診所疫情下去年服務人次急 升約兩成,至一百二十萬人次。中醫藥治療獲得 世衛肯定、社會需求也急劇增加,有鑑於此,筆 者認為政府應把握時機全面規劃中醫中藥的長遠 發展,中西合璧為市民提供最適切、有效的治療 方法,同時為現有以西醫為主導的公營醫療系統 紓緩壓力,並對接國家政策發展。 要全面推動中醫中藥香港發展,筆者認為政 府需要設立較高層次的架構,早前亦聯絡多位立 法會同事、來自不同背景、機構人士聯合發表聲 明,建議政府設立「中醫藥管理局」,由司長或局 長直接領導,負責統籌、管理、協調香港的中醫 藥服務,全面規劃中醫藥的長遠發展,使中醫藥 完全納入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獨立於西醫的管 理。 中醫中藥若在港能蓬勃發展實有莫大裨益, 第一能紓緩香港市民「睇病難」的問題,尤其現時 西醫,不論是醫生或護士均出現長期缺乏人手等 等方面的問題,中醫服務能協助部分病症分流, 即有望紓緩現時公立醫院的醫療負擔。疫情期 間,政府曾為亞洲國際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內的 確診病人提供中醫診療服務選擇,在醫療服務亟 待支援時為抗疫出力。 人力培訓方面,筆者認為政府須恢復資助本 地大學開辦中醫課程學額,確保培訓質素。早於 一七年政府發布《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 檢討報告》當時報告指短期內中醫人手出現過剩, 其後有大學獲資助的中醫學士學位課程被削減了 學額,此舉大大削弱了本地學府培訓生力軍的資 源,隨著市民現今對中醫的需求增加,筆者建議 政府應恢復有關資助學額,同時逐步提升業界質 素。 擴服務範圍 涵蓋更多病症 另一方面,醫管局受政府委託在一四年九月 推出「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為四個選定病種, 包括中風、下腰背痛症、癌症紓緩治療及肩頸痛 的住院病人提供中西醫協作治療的住院服務和中 醫門診跟進服務。筆者建議,政府日後應擴大服 務範圍及涵蓋更多病症,在十八區普通科門診物 色試點推行計劃,增加如皮膚科等,試行中醫與 西醫會診,建立中西醫聯合會診有需要時相互轉 介病人的機制,鼓勵構建中西醫協作研究與學術 交流的平台,加大發揮中西醫協作的角色,為病 者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去年五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南陽市考 察,了解中醫藥發展時說,「過去,中華民族幾千 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 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後,我們對中醫 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要發展中醫藥, 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 合的道路。」 事實上,中醫藥治療在各國愈漸獲得廣泛使 用,據國務院一六年十二月六日發表《中國的中醫 藥》白皮書中引述,世衛組織統計,當年已有一 百零三個國家認可使用針灸療法,其中十八個已 經將其納入醫保體系範疇。中醫中藥發展既為國 策,也正在世界各地急速發展,香港更應著力培 訓本地人才、全面規劃發展起來,為市民提供最 適切的醫療服務,同時抓緊機遇,對接好國家政 策發展。 每次發生塌樹事故後,市民都出 現不同程度的恐慌,長春社總監蘇國 賢指,曾接獲市民查詢,擔心寓所附 近的大樹倒塌,詢問可否安排斬樹。 他指出,恐懼源於不認識,其實政府 一直定期檢測樹木,建議當局定期向 公眾交代檢測情況,如較常染病的樹 木,或近日曾發現及處理的危樹,增 加市民對樹木的認識。 料今年助20萬樹戴牌 另外,發展局去年展開俗稱「樹 牌」的二維條碼樹木標籤計劃,市民 掃描二維碼便可知道樹種等資料,預 計今年會在約二十萬棵行人路旁的樹 木戴上「樹牌」。蘇指,樹牌印有每棵 樹的編號,市民如發現該樹有問題, 亦可向當局報告,有助發揮民間監察 的力量。 ■發展局去年展開二維條碼樹 木標籤計劃,鼓勵市民彙報樹 木問題。 ■外判承辦商上月底重返塌樹現場,抽取泥土樣本檢驗。 ■巴富街上月中發生十米高鳳凰木倒塌意外。 ■記者和專家日前視察巴富街一帶種植的十八 棵鳳凰木,未見有明顯健康和結構問題。 定期公布檢測結果 增加市民對樹木認識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