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2023星島日報(美西版)

副刊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F3 訂報熱線: 650-808-8866 方錦龍感慨:「我去年在全國巡演了20多 場,幾乎座無虛席,並且大部分觀眾都是年輕 人,這對國樂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環球人物》 報道,能有這樣的收獲,離不開他這些年的努力 和摸索。 「以前國樂曲高和寡,而流行音樂契合當下 潮流,我就想著把國樂和潮流結合起來,幫助更 多的年輕人認識國樂。特別是近年來,網絡新媒 體迅猛發展,各類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我們有 了這麼多這麼好的傳播平台,為甚麼不好好利用 起來呢?每天只顧抱著琴悶頭彈肯定不行,一定 要不斷學習,要知道甚麼東西時尚、接地氣,要 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表演,用更適合的平台去 宣傳推廣。」 方錦龍的音樂會堪稱天南海北大雜糅,他往 往剛演繹一曲鐵馬冰河的《十面埋伏》,轉身又信 手彈起了流行音樂《滄海一聲笑》。無論西東、貫 穿上下五千年,再加上他的音樂脫口秀,其啟承 轉接,時時出人意料,卻又連接得天衣無縫。 觀眾的情緒在屏息、歡笑、落淚之間跌宕, 每每大呼過癮——這就是方錦龍提倡的「國樂綜 藝化」實踐現場。網友稱讚方錦龍「吹拉彈打無 所不會,能說會道口才了得」,給他取了「白發網 紅」、「方獨秀」、「方天秀」、「琵琶精」等種種昵 稱。方錦龍發微博調侃:「叫甚麼都行,別叫老 頭就行,畢竟我還年輕,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方錦龍時邊搗鼓新淘來的樂器邊講:「十幾 年前,國樂還僅限於在圈內,有人邀請我當嘉賓 演一兩首曲子,我到了現場一看,海報上有鋼 琴、爵士、搖滾,唯獨沒有國樂。我當時就受了 刺激,民族音樂難道不好嗎?後來一想,你也不 能怪觀眾,國樂的普及率較低,大部分人不了 解;國樂很多曲子不接地氣,難以走近 老百姓。」 方錦龍說,「但這些年不一樣了,新 時代下,國樂的表演模式、傳播形態等 都呈現出多元發展態勢,推廣和宣傳力 度也越來越大。大家就覺得,國樂其實 沒那麼遙遠,國樂也可以成為流行樂。」 方錦龍的書房叫聚博齋,意思是博學很 重要,作為藝術家一定要廣泛涉獵。 還有網友留言說他作為琵琶大師, 彈奏通俗音樂會掉價,但方錦龍不這麼 認為。有個「95後」青年兒,在B站上看 過很多方錦龍的視頻,特意去見他。方 錦龍問這個青年兒:「你們B站上的年輕 人喜歡甚麼樣的人呢?」青年兒想了一下 說:「有梗的我們就喜歡。」 「你看,現在的『後浪』喜歡甚麼?我 一直在不斷靠近他們、了解他們。」方錦龍說, 「千百年前,琵琶等傳統樂器就是民樂,能做到 與民同樂。把國樂綜藝化,將琴棋書畫詩酒茶花 香這『九藝』融合在一起,運用一些流行時尚的元 素進行綜合性藝術體現。陽春白雪也可以回歸民 間,滋潤街頭巷尾。唯有真正做到服務於大眾, 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得到繼承、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的興盛,還帶動了民樂機構的 興起,一批批民樂新生力量被培育起來。方錦龍 也大方收徒,十幾年前,他創立了國樂樂團。 「當時大家都在搞中樂西奏的新民樂,國內 曾經出現過數十個新民樂組合,但我堅持做中國 特色的、又能讓人耳目一新的民族音樂,於是有 了『芳華十八』。」方錦龍說。 有人問方錦龍收徒有甚麼標準?他表示,收 徒沒有標準,看緣分。他認為,沒有不好的學 生,只有不好的老師,因材施教,都是可以教出 來的。這10年,方錦龍在教學上也有了新嘗試, 面對不同的孩子,首先想的是怎麼提高他的興 趣,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學法。 「很多人練基本功覺得枯燥,沒關係,如果 你喜歡《小蘋果》,我們就用《小蘋果》練習基本 功,這樣學生就更有熱情去練了。所以,讓學生 傳承對音樂的理解和熱愛是最重要的。」 近年來,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廣受觀眾 好評。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方錦龍與孫楠共 同演繹《大風歌》、《破陣子》,和任嘉倫一起表演 《琵琶行》。「這些文化節目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大家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方式,走進觀眾尤 其是年輕群體心中。」 讓方錦龍感到驚喜的是,近幾年前 來學習中國古典樂器的外國學生越來越 多了。「很多外國人近年對漢學很感興 趣,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 化,但很少有人教民族樂器。我認為讓 這些洋學生在學漢學的同時,再學一門 中國樂器,會讓中國文化得到更好的傳 播,這叫有聲有色。」 方錦龍還嘗試著將民族樂器和外國樂器 融合演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與兒子 方頌評一起融合中西方樂器創作了抗疫作品 《照亮》。 「這首曲子用9種樂器演奏:主奏樂器為 五弦琵琶,特色樂器為楚篪、古琴、簧、 簫、印巴風琴、尺八、意大利的鋸琴、古希 臘的萊拉琴。《照亮》的第一聲,由楚篪發 出,楚篪出土於湖北,代表武漢的古文化; 隨後主奏樂器五弦琵琶出聲,體現了中國傳 統文化⋯⋯用不同國家的樂器來演繹這個作 品,寓意全球攜手戰勝疫情。」 方錦龍曾受邀參加「21世紀日本地球系 列音樂會」之敦煌復原樂器演奏會,擔任敦 煌複製樂器的鑒定和其中11件樂器的演奏。 「當時,日本觀眾從30多個城市趕來觀 看這場音樂會,很多人說『這就是我夢想的 音樂』。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名觀眾說自 己從孩提時代起就渴望聽到天上的聲音,今 天終於感受到了。我們這場演奏把千年絕響 變為了現實,從前大家看到的敦煌壁畫是靜 止的,可現在我們讓音樂從畫中流動了出 來。」 方錦龍在「集大成」的過程中,也見證了 國樂10年來的進步與變化,這背後是文化自 信的底氣。「早在幾十年前,中國的民族音 樂在國外就非常受歡迎。」方錦龍回憶說。18 歲時,他參加了芬蘭赫爾辛基世界音樂節馬 拉松音樂會,演奏了《春江花月夜》和《十面 埋伏》。歐洲的觀眾驚歎「一把琵琶就是一個 交響樂團」。 這次演奏讓方錦龍意識到,中國的民族 音樂可以登上國際大舞台,他決心傳播國 樂,讓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接軌。 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不久,國樂未能真正 走上世界舞台。同時,許多人又走上了另一 個極端,那就是一味崇尚西洋樂。新的世 紀,我們開始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 文化自信。 方錦龍介紹:「如果說,幾十年前,我 們的民族音樂幾乎處於方言時代;漸漸地, 民族音樂進展到普通話時代;而近10年來, 它已經進入國際語彙。比如我們的侗族大 歌,到了法國一樣很受歡迎,歐洲觀眾一 聽,驚訝地說中國很多年前就有和聲了。」 演出接地氣 國樂也流行 ■琵琶演奏家方錦龍復原失傳的五弦琵琶。 一身長袍,滿頭 白髮,仙氣十足,懷抱 一把五弦琵琶,這是著 名琵琶演奏家方錦龍的標誌性裝扮。 曾經曲高和寡的琵琶古樂在方錦龍的 演繹下,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 歡。從藝40餘年的方錦龍在這10年間 真正走紅,他的「出圈史」,折射出 中國民樂十年的發展歷程。 本報訊 網紅琵琶演奏家 演奏之外,方錦龍還有一項興趣——「淘 樂器」。「『淘』已經成了我生活中的習慣,去全 國各地出差,我在飛機上就查閱大量資料,翻 閱各種古籍,去學習和發現我們的古樂器。」 每到一地演出,方錦龍先去民間採風,搜 羅當地的特色樂器,並且虛心請教掌握演奏方 法。他還復原改良了失傳已久的五弦琵琶。「我 希望能夠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保留下 來,並發揚光大。」 為深入研究民族音樂,方錦龍收藏了逾千 件樂器,有1000年至9000年歷史的古樂器及復 原樂器,編鐘、骨龠、簧、琴、瑟、篪、琵 琶、尺八⋯⋯他計劃開辦一場有56個民族樂器 的音樂會。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可56 個民族的樂器是甚麼樣的,很多人並不了解。 我有一些弟子來自少數民族,他們一邊學習自 己的民族樂器,一邊跟我學習漢族樂器,所以 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是我與弟子演繹56個民族樂 器。少數民族是我們民族音樂的巨大寶庫,有 上百種樂器。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中國的寶藏, 也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民族大團結。」 復原失傳已久的五弦琵琶 學習中樂器 外國學生漸多 走向國 際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